30年匠心传承编钟文化

咨询:138-8688-8629

谁是随州曾侯乙?
2021/11/16 17:47:09

曾侯乙镈钟组图

这是一个

不见于史册记载的名字

曾侯乙镈钟

1977年

湖北随州(当时为随县)一单位扩建厂房

偶然让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墓葬重现人间

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

反复铭刻着一个人的名字

“曾侯乙”

 (曾侯乙镈bó钟铭文,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博钟铭文

曾侯乙?

谁是曾侯乙?

学者们遍查史籍却一无所获


可就是这样一座“无名之辈”的墓葬

却出土了各种器物和竹简达15404件

仅青铜器就达6239件

其种类之丰富、工艺之精良

令人叹为观止

(铜尊,为青铜尊盘一部分,出土于随州擂鼓墩1号墓、即曾侯乙墓,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铜尊

尤其是雄踞于古墓中央的一套大型编钟

更是震惊世人

它由65件乐钟组成、总重高达4.4吨

是迄今发现的

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好的编钟

 (请横屏观看,曾侯乙编钟,摄影师@苏李欢,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编钟

这些宝物究竟从何而来?
这座古墓又埋藏着多少秘密?

从1978年到现在

历经四十多年的研究

“曾侯乙”的身份终于愈发清晰

我们也终于可以系统讲述他的故事

还原一场音乐盛宴

追溯一段兴衰浮沉

(下面的乐曲是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录制;它历经两千多年,仍能发出悦耳动听的旋律;请佩戴耳机,点击播放后继续阅读本文,音频来源@《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之声》)

▼屈原问渡(古乐合奏)

 

01

乱世之君


曾侯乙墓所在的湖北省随州市

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地带

(随州地形及位置示意,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

随州地形及位置示意图

东北依桐柏山

层峦叠翠

(田王寨景区,位于桐柏山第二高峰固城山上,摄影师@黄江)

随州桐柏山田王寨景区

西南靠大洪山

诸峰竞秀

(请横屏观看,鸟瞰大洪山上的大慈恩寺金顶,图片来源@随州文旅)

随州大洪山慈恩寺金顶

两山平行相望

孕育无数溪流

(三潭飞瀑,位于随州广水,图片来源@随州文旅)

随州广水三潭飞瀑

溪流汇聚为穿境而过的涢(yún)水

南注长江

(涢水与其支流?jué水交汇于随州城区;图中左下为?水,右下至上为涢水,摄影师@石耀臣)

随州城区鸟览图

河流的冲积

使这里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原

 向南可顺涢水而下,直达江汉平原腹地

向北可经襄阳连接中原

被称为随枣走廊

(随枣走廊区位示意,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

随枣走廊区位示意

河山之利、区位之便

使得随州很早就成为

华夏先民的生存据点

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遍布随州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随州是传说中炎帝神农的出生地,摄影师@石耀臣)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

到了商周时期

这里更成为一条重要的青铜走廊


庞大的青铜器需求

推动着中原王朝向外扩张

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的铜锡铅等矿料

沿着长江和涢水,经随枣走廊北上

人称“金道锡行”

(“金道锡行”语出春秋早期曾国青铜器铭文,意为“运输铜和锡的通道”,随枣走廊为其中一条;图为“金道锡行”部分路线示意,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

春秋金道锡行图

为了掌控这条要道

并防止蛮夷入侵

周天子在此分封数个姬姓诸侯国

即所谓“汉阳诸姬”

(周王室亦为姬姓)

其中实力最强者

即是以随州为中心的

曾国

(“曾国”之名虽不见史册,其考古遗存却极为丰富,被称为“挖出来的诸侯国”;图为两周时期曾国遗存分布图,制图@泰山/星球研究所)

两周时期曾国遗存分布图

西周早期

曾国忠心辅佐周天子

多次征讨反叛的诸侯及部落

深受王室倚重

因其位于汉水以东

故又号称“汉东大国”


曾国崇尚礼乐

将中原的礼乐文明带到南方

而控制青铜走廊的便利条件

又为之后青铜器的大量铸造提供了可能

再加上周王室对曾国的赏赐

历代曾侯仅在随州一地就留下了

包括12套编钟在内的众多精美乐器

(擂鼓墩2号墓编钟,年代晚于曾侯乙墓,包含36件编钟,其数量为迄今出土第二多,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擂鼓墩2号墓编钟

然而

自西周末期以降

周室渐衰、诸侯并起

与曾国相邻的异姓诸侯国楚国

亦在这一时期快速崛起

 

从公元前706年起的上百年间

楚国不断侵扰曾国

史家在《左传》中多次记录道

“随师败绩”“随侯惧”“随人惧”

(曾国与史书中记载的随国是否为同一国家,是曾国考古的核心问题之一;下图为春秋晚期的曾侯與编钟,其上有关于曾国历史和“昭王奔随”的铭文,佐证了曾随一国两名的观点;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春秋晚期曾侯與编钟

武力威逼之下

曾国被迫臣服于楚

曾侯乙

即是曾国附楚时期的一位国君

(已知历代曾国国君序列,此表由考古发现总结得到,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已知历代曾国国君序列

2400多年前的某一天

曾侯乙接到了一件来自楚王的赠礼

一件高近一米、重达134.8kg的

青铜镈钟


这件镈钟先是被

悬挂于曾国的宗庙之中

而在曾侯乙去世之后

它又替换了陪葬的一套大型编钟中

位于正中央的一件

与曾侯乙一同长眠


这一系列举动都颇具政治意味

而这套编钟也正是今日名扬海内的

曾侯乙编钟

(请横屏观看,位于湖北省博物馆中的曾侯乙编钟原件,镈钟位于下排右起第5件,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原件

那么

这套编钟究竟有何神奇之处

以至古人对其如此重视?


拨开历史迷雾

让我们一探究竟



02

编钟之王


这是一个

礼崩乐坏、诸侯互相倾轧的时代

也是一个

百家争鸣、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


随着周天子日渐衰微

曾国掌握了相当丰富的青铜原料

曾侯乙决定用这些原料

做一套象征着王权与秩序的“国之重器”

编钟

(编钟既是乐器,也是重要的礼器;下为晋侯稣钟,系晋侯稣以战功受赏于周天子而作,图片来源@山西博物院,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晋侯稣钟

他召集能工巧匠

第一步是确定各种原料的比例

战国时期的人们已经发现

铜、锡、铅的不同配比

会导致铸成的青铜器具备不同性质

人们将其总结为“六齐”


就编钟而言

锡太少,音色便不够丰满悦耳

锡太多,钟体便会脆而易破

只有合理的铜锡比例

才能铸出一口好钟

(《考工记》中六种铜锡配比示意,“六齐”即六种青铜器的原料配比剂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考工记中六种铜锡配比示意

工匠们按照定量规范精心配比

以84%的铜、14%的锡、不到2%的铅

冶炼出最适宜铸钟的铜液


接下来便是铸造

工匠采用了当时最流行的范铸法

即先以陶土烧制成模

形成一内一外两个“范”

再将铜液浇入两范之间的空腔

待其凝固后敲碎陶范

便可得到特定形状的青铜器

(甬钟范铸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甬钟范铸示意图

曾侯乙编钟共有三种形制

包括1件镈钟、19件钮钟、45件甬钟


楚王赠送的镈钟

因周身遍布精美的花纹而得名

体积硕大、形态庄重

(曾侯乙镈钟;“镈”字从金从尃,“尃”有展示纹样之意,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镈钟

钮钟

因顶部有钮而得名

体积较小、音色清脆悦耳

 

甬钟

因顶部中空的“甬”而得名

大小不一、音色圆润明亮

(曾侯乙编钟部分钮钟、甬钟,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编钟部分钮钟和甬钟

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钮钟和甬钟形状扁圆

犹如两瓣瓦片相合

是为合瓦形


这是一种神奇的造型

它能加快钟体振动的衰减

进而缩短发声时长

当多个编钟次第发声时

彼此之间便不会相互干扰

(合瓦形结构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合瓦形结构示意图

此外

合瓦形结构还赋予了编钟

另一个神奇之处

“一钟双音”

在敲击同一个乐钟鼓部的正面和侧面时

会发出两个音高不同的乐音

这两个音因而被称为

“正鼓音”和“侧鼓音”

(编钟正鼓音点位与侧鼓音点位示意,不同的敲击点位使得编钟所产生的形变有所差别,因此导致音高不同,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编钟正鼓音点位与侧鼓音点位示意

“一钟双音”的存在

使得编钟能够发出更多、更广的声音

其上更是用近三千字的铭文

系统记载了包括“一钟双音”在内的

当时的音乐学理论

堪称先秦音乐的“百科全书”

(曾侯乙编钟的铭文,图为复制件,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编钟的铭文

不过

刚刚铸造成型的乐钟还只是一个钟胚

其音调尚不精确、稳定

工匠们因而进入下一个环节

开始对钟胚进行精细的调音


在这一凝聚着古人智慧的过程当中

一把名叫均钟的五弦器登场了

它似琴非琴、似瑟非瑟

是一种用来定律调音的工具

(均钟,出土于曾侯乙墓东室;乐是指人耳听到的音,律是指一套审定音高的标准,多以数学计算等方法实现;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均钟

工匠一面在均钟上弹出预期的音高

一面敲击钟胚使其发出声响

并“以耳齐其声”

以耳测的方式比较这两个音的高低

再用锐石对钟胚内壁进行打磨


作为一种体鸣乐器

编钟的钟体越小、钟壁越厚

其振动频率就越高

音高也就越高


因此

工匠们会先将钟胚铸厚一些

而后通过反复打磨内壁

逐渐将其音高调低

直至达到理想效果

(编钟打磨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编钟打磨示意图

这样一来

曾侯乙拥有了65个音高各异的乐钟

但它们还尚未成“编”

还不是一套统一的编钟

这时就需要第四个环节

编列


所谓编列

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则

将多个乐钟编排成序列

早期的编钟多3件、8件或9件成编

形制亦较为单一

(叶家山墓地M111编钟,为我国已知年代最早的成套编钟,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叶家山墓地编钟

而曾侯乙所处的战国早期

编钟已进入其发展的巅峰

 

他将65件乐钟分为三层八组

每组均七声齐备,可独立演奏乐曲

并以钮钟在上、甬钟在下为原则

以各组组内的音阶为顺序

将它们依次悬挂于铜木架上

 

钟架云纹绕柱

仿佛游龙盘踞

(钟架,摄影师@王峻菁,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随州曾侯乙钟架

套环以爪为钩

犹如猛虎蛰伏

(爬虎套环,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编钟爬虎套环

一套庞大、精美

代表着先秦音乐最高成就的编钟

就这样诞生了


在音域上

它横跨五个八度

仅比现代钢琴左右各少一个八度


在音阶上

它突破了西周雅乐五声音阶的限制

增加了“变徵”、“变宫”两音而变为七声


而在相对音程上

它亦保持了足够的准确

使其听来十分和谐悦耳

(编钟音域示意图,摄影师@苏李欢,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编钟音域示意图

曾侯乙为这套编钟安排了五名乐师

有两人各执一根撞钟棒

撞击下层大钟

另有三人各持两个钟槌

敲击上中层钟

(撞钟棒和钟槌,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撞钟棒和钟槌

同时

出于礼制规范的要求

在演奏编钟时

五名乐师均须面向欣赏者

背对着编钟进行敲击

以示对主人和宾客的尊重

因而需要长时间的排练

才能找到准确的敲击部位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及其上绘的《撞钟图》;据学者研究,该图记录了编钟演奏者的站位和敲击方式,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排练纯熟之后

编钟终于被搬上了舞台

而某位重要的来宾

亦或许恰在此时造访了曾国


在回荡的编钟声里

一场曾侯乙精心准备的宫廷盛宴

拉开帷幕



 03

一场盛宴


战国时代

诸侯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肃穆庄重的西周雅乐

更多变的音乐风格、更丰富的乐器种类

出现在舞台之上


首先

是整场演出的旋律部分

曾侯乙在编钟之外

还安排了一组规模同样庞大的编磬

(曾侯乙编磬,是我国迄今出土的规模最大的编磬,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编磬

它包含32块由石灰石和大理石制成的石磬

磬的表面打磨得极为光平

音色比编钟更为空灵清脆


演奏时

乐师双手执槌轻轻敲击鼓部

有单击、双击、轮击、刮奏、摇奏

等多种演奏方式

其声薄如月光

照映于钟声的海洋上

组成“金石之声”

(乐磬结构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乐磬结构示意

除了编钟和编磬这样传统的大型打击乐器

曾侯乙还在他的乐队中加入了新兴的小型乐器

包括吹奏乐器笙、排箫、篪(chí)

和弹拨乐器瑟

从而让整支乐队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它们皆为单人演奏

管乐柔美婉转、弦乐疏朗清远

这种丝竹并陈、“鼓瑟吹笙”的格局
也逐渐演变为后世常见的器乐编排形式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上述四种乐器,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吹奏乐器笙

由于旋律性乐器众多

合奏起来难免快慢有别、轻重不一

因而需要专门的节奏性乐器来协调

这就是鼓


这支乐队的鼓共有三种

建鼓、手柄鼓、扁鼓


其中

建鼓体积最大、离宴席最近

是整个乐队最主要的鼓

它以长木柱贯穿鼓腔后插于底座之中

鼓面为皮革、鼓身为枫木、鼓座为青铜

(下图为建鼓形制示意;除建鼓底座外,系依据文献建模复原,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建鼓

其鼓座造型夸张

大小48条蟠龙彼此缠绕

似群龙惊动、如野火烧摇

(铜建鼓座,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铜建鼓座

就这样

编钟、编磬、笙、排箫

篪、瑟、建鼓、手柄鼓、扁鼓等众多乐器

和演奏者组成了庞大的乐队

欢迎贵宾的到来

 

为了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曾侯乙呈列出他最好的礼器

有规格可与周天子匹敌的

列鼎与列簋(guǐ)

(曾侯乙墓的九鼎八簋,图中为复制件;曾侯乙以侯爵殁而随葬九鼎八簋,按周礼已为僭越,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九鼎八簋

有被誉为“我国最早冰箱”的

铜鉴缶

(铜鉴缶,有内外双层,内为缶以贮酒,外为鉴以置冰,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铜鉴缶

有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酒器

大尊缶

(大尊缶,出土于曾侯乙墓北室,或认为其乃贮酒犒赏士兵之用,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大尊缶

有设计巧妙、形如双子的

联禁对壶

(联禁对壶,壶用以贮酒,禁用以盛放酒器,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联禁对壶

还有代表着我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巅峰的

青铜尊盘


其周身以透空的形式

添加了精细繁复的附饰

这些附饰用极为罕见的失蜡法铸就

玲珑剔透、错落有致

(青铜尊盘,尊为酒器,盘为水器,其工艺至今无法完全复制,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青铜尊盘

舞台之上

金石和鸣、丝竹同奏

宴席之中

觥筹交错、宾主尽欢


对于战国诸侯而言

宫廷宴饮是如此频繁

其排场又是如此奢靡

崇尚“事死如事生”的他们

也往往在墓室陪葬品上沿袭这一格局

也正因为如此

才使我们得以重现这场盛宴

(曾侯乙墓格局示意,其中中室陪葬品的摆放沿袭了宫廷宴饮的格局,图中呈现的仅为部分器物,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墓格局示意

酒醉、人散

礼崩、乐坏


昏昏沉沉的曾侯乙送走了宾客

返回自己的寝宫

这里摆放着无数精美的私人用具

包括金器

(云纹金盏,重达2156克,是迄今发现最重的先秦金器,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云纹金盏

玉器

(十六节龙凤纹玉挂饰,采用分雕连接成型工艺制成,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十六节龙凤纹玉挂饰

漆木器

(彩绘二十八宿图衣箱,及其上绘的《二十八星宿图》;该图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关于二十八星宿全部名称的记载,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彩绘二十八宿图衣箱

青铜器

(铜鹿角立鹤,被认为是引导墓主灵魂升天的神鸟,图片来源@随州市博物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铜鹿角立鹤

和一支不同于宫廷乐队的

私人寝宫乐队

(十弦琴,出土于曾侯乙墓东室,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十弦琴

但他或已无心把玩

这世上愈演愈烈的兵戈

和这个国家充满未知的未来

让他心力交瘁

(错金铭文三戈戟,出土于曾侯乙墓北室,原本连接三把戈的木质已不存,代之以金属材料相连,摄影师@柳叶氘,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错金铭文三戈戟

恍惚之间

他终于沉沉睡去

一睡

便是两千多年



04

千年回响


两千多年过去

天翻地覆

寝宫变为棺椁

曾国成了随州


重见天日的宝藏、历史、文明

与曾经滋养着它们的汉东大地

以一种新的方式

再度联结


曾侯乙墓的发掘

直接推动着随州城市能级的提升

2000年,地级随州市成立

成为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

(随州市滨湖体育运动场,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随州市滨湖体育运动场

如今的随州

已成为鄂北地区的“新星”

其社会经济、城市面貌

正以欣欣向荣之势朝前迈进

 

这里是“中国香菇之乡”

是华中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和加工出口基地

香菇与泡泡青、拐子饭、黑蒜等传统随州风物

并称为“随州四宝”

(随州四宝示意,图片来源@随州文旅,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随州四宝示意

这里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以运输车、油罐车为代表的专汽产量

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

更是与武汉、襄阳、十堰等地组成

“湖北汽车工业走廊”

成为湖北省具有支柱地位的产业带

(随州市程力专用汽车基地,摄影师@石耀臣)

随州市程力专用汽车基地

这里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

在每年农历四月廿六日举办的“寻根节”

吸引着海内外华人来到炎帝神农故里

共谒华夏始祖

(在炎帝神农故里举办的寻根节热闹非凡,图片来源@随州文旅)

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

这里的“千年银杏谷”

有银杏树520万株之多、千年古银杏达308株

每到秋天

山水、草木、田园、农家遍著金装

极尽丰收之色彩

(千年银杏谷,图片来源@随州文旅)

随州千年银杏谷

而曾侯乙

更是成为一个文化印记

深深烙在随州发展的轨迹中

 

在曾侯乙墓发掘现场的原址

一座精美的博物馆巍然矗立

展现着脚下土地的悠久历史

(曾侯乙墓遗址,摄影师@石耀臣)

曾侯乙墓遗址

编钟则走入这里的大街小巷

在随州街头

随处可见各种以编钟为原型的创意设计

或具象、或抽象、或平面、或立体

展现着“中国编钟之乡”的风采

(随州文化公园,内有包括编钟在内的众多文化符号元素,摄影师@石耀臣)

随州文化公园

越来越多的人

因曾侯乙而知道随州、来到随州

因它独特的面貌而钟意随州、欣赏随州

(随州城区夜景,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随州城区夜景

而历经岁月的曾侯乙编钟

也终于焕发出新的光采


1978年8月1日

在它的故乡随州

曾侯乙编钟第一次公开敲响

演奏了《东方红》《浏阳河》等曲目

(黄翔鹏,曾侯乙编钟首次公开演出时的指挥;谭维四,曾侯乙墓发掘的主持者;图片来源@央视网《如果国宝会说话》,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曾侯乙编钟首次公开演出照片


此后

专家对曾侯乙编钟进行了复制

原件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极少再对外敲响

仅在特别重大的场合才展露真声


最近的一次

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

以曾侯乙编钟原件录制的

《交响曲1997:天·地·人》

响彻特区上空

(《交响曲1997:天·地·人》演奏现场,图片来源@央视网《国家宝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交响曲1997天地人

华夏之声

千古未绝

下一次钟声回响

会是何时?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江上帆
图片:昼眠
地图:泰山
设计:罗梓涵、杨宁
审校:所长、莉莉、长春
专家审核:黄建勋,随州市博物馆研究员


本文由

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
星球研究所
联合出品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
[2] 易德生. 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5)
[3] 张懋镕. 再谈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J]. 江汉考古, 2016, (3)
[4] 方勤. 曾国历史的考古学观察[J]. 江汉考古, 2014, (4)
[5] 方勤. 曾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6] 华觉明, 贾云福. 先秦编钟设计制作的探讨[J].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3, 2(1)
[7] 林瑞, 王玉柱, 华觉明等. 对曾侯乙墓编钟的结构探讨[J]. 江汉考古, 1981, (S1)
[8] 李纯一. 先秦音乐史(修订版)[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随州市古编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鄂ICP备05024969号-4

新闻动态1
新闻动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