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头条 |
走出湖北随州站,记者一眼就看到车站前醒目的鹿鹤标志,它是1978年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也是随州市市标。从鹿鹤标志就可以管窥曾侯乙墓的发掘对随州的影响。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不仅为推动随州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开发旅游产品提供了商机,是随州难得的一笔宝贵财富。如今,编钟复制俨然已成为当地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产业,随州专门从事编钟复制产业的就有好几家机构。
随州编钟复制品用于日常演奏
1989年,在随州市文化局工作的王蒲琴被一位海外游客参观完编钟后不经意的一句话提醒,发现编钟复制能够成为随州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她自筹资金成立了随州市曾侯乙编钟工艺厂。
1991年王蒲琴在编钟试制成功庆典会上讲话
由于完全没有编钟仿制、音乐方面的功底,外行的王蒲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她对记者说,编钟铸造技术,秦汉以后失传,能找到的研究编钟铸造方面的理论书籍,仅有汉代的《考工记》和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我国音乐工作者、铸造专家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虽然基本摸清了编钟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结构要素、发声原理、铸造工艺等,但要把这些理论上的知识变成具体实践,并非易事。在研究复制编钟过程中,王蒲琴深感我们祖先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技巧的精湛,即使现在照葫芦画瓢,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王蒲琴在随州是制作编钟第一人,拍摄于2001年
在大量查阅资料、找人请教的基础上,经过100多天的摸索,王蒲琴终于仿制成功了第一个编钟。“刚开始只是一个拳头大的编钟,还不能发音。”王蒲琴对记者说,后来再努力试着让编钟从能够发音到发准音,从能够发准一个音到能够发准两个音。
正在为编钟撰写铭文的王蒲琴女士 摄于2017年
仿制成功后,她开始向编钟复制努力。1994年,王蒲琴及其团队成功地按照出土的曾侯乙编钟1∶1比例仿制出65件套的青铜编钟。经武汉音乐学院专家的测试认为,音色优美、音调准确、铸造精美,已达到复制品的水准。如今,他们的编钟产品已经漂洋过海,销到美国、法国、印度、新加坡、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手工操作不可能把编钟的两边做那么对称,钟体振动不均衡会造成其音色、音质的不理想。我们就通过数控来雕刻钟体。”子承母业的龚宏博对记者说,但后面还有翻制模具、蜡模、修整蜡模等几道工序需要手工操作。下一步,他希望通过3D打印技术,直接打印蜡模,以减少手工变形,进一步提高编钟的音色、音质。
2016年随州古编钟陈列于法国世界名族乐器博物馆
为了拓展编钟业务,龚宏博正在筹划开辟编钟制作体验项目。让来随州旅游的游客,可以在他的工厂体验店里,亲手浇注蜡模,并刻上有意义的字母、文字等,让游客在了解编钟文化的同时还能参与到编钟制作实践中来。
资料链接----曾侯乙编钟原件自1978年出土后引起很大社会反响。1978年8月1日,在距擂鼓墩不远的解放军炮兵某师礼堂进行了一次演奏,随后被运送到湖北省博物馆。由于文物太珍贵,自1999年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开馆后,曾侯乙编钟原件被陈列在“曾侯乙墓”展厅中,长期对观众开放,并在四周筑起了四面玻璃墙予以保护。
2015年王蒲琴制作的曾侯乙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