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匠心传承编钟文化

咨询:138-8688-8629

32件曾侯乙编磬 演奏级…

名称:32件曾侯乙编磬 演奏级编磬 发音响石 会唱歌的石头

品牌:王蒲琴铜艺

类型:演奏配套古乐器

材质:磬片:响石,磬架:青铜

规格:长2.2m×宽0.55m×高1.1m

重量:100公斤

简介:编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可以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石排成一组,称之为“编磬”,磬用石或玉制作,是古代八音之一的石音,奏打击时,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编磬,是汉民族古代打击乐器之一,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


    “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磬、铜磬、编磬、笙磬、颂磬、歌磬、特磬”等许多类型。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它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例如“编磬”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种音律的次序,横列成上下两排而组成的。还有一种叫做“方响”的乐器,它是“磬”的一种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长方形的铁板排列而成。


    编磬片从古至今有多种材料制作过,一般使用发音响石或高密度玉石进过切片打磨制作,也有发现有铁制作的编磬片。编磬片大小规格不同,则音高不同,在支架上悬挂一组或多组音调高低不同磬片的组合,被称之为编磬,用小木槌敲打边角奏乐。它的音色清脆悦耳,明亮透彻,音长较短,连击时乐音犹如玉珠落盘,美妙动听。在古代常用来和编钟等古乐器一起进行演奏,被称之为金石之声。


    金钟嘉磬、王室辉煌, 据说“磬”起源于中国古代虞舜时期,当时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了。从春秋发展到战国时期,进入编磬的高峰期,到了汉代,编磬逐渐走向衰落,


    清代编磬多为十六面一组。除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正律外,又加四个半音,演奏打击时,发出不同音响,清宫所藏玉编磬,是清乾隆时制,在重大典礼演奏中和韶乐时使用。


    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编磬”包括青铜铸制的磬架和32块可以发声的响石组成,磬石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十六枚,下层十六枚。编磬由一对青铜怪兽承托,怪兽造型别致,形态怪异,将龙首、鹤颈、鸟身、鳖足结合为一体别有风趣,美观协调。32块磬石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半音齐备,音色清脆悦耳,独具特色,音名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套编磬与曾侯乙编钟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调高上进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钟磬和奏的天籁之声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金声玉振,金石之声,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随州古编钟公司产品实物照片——32件曾侯乙编磬

随州古编钟公司产品实物演奏视频——32件曾侯乙编磬演奏视频——编磬独奏

随州古编钟公司产品实物照片——32件曾侯乙编磬

随州古编钟公司产品实物照片——32件曾侯乙编磬

    1978年,曾侯乙编磬出土后,磬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随州市古编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考证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八方寻找石源,终于将这套24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大型编磬复制出来,其发音与原编磬的标音铭文相符,低音浑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音域达三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

随州古编钟公司产品实物照片——32件曾侯乙编磬

    公司复原制作的32件曾侯乙编磬与原文物一致,编磬全长2.23米,宽50厘米,高1.08米;为了演奏方便,公司设计了编磬木桌承托编磬,长2.4米,高70厘米,宽45厘米,陈列编磬后总高度:1.78米。木桌内做储藏柜,可方便乐队保管其他乐器及服装,方便实用。

    公司还设计有22件曾侯乙编磬、12件曾侯乙编磬、特磬等多种规格的编磬,方便乐团选购。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随州市古编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鄂ICP备05024969号-4

产品中心